昨天和朋友聊到
現代小朋友的狀況
訝異現代的父母
之誇張保護兒女
小孩被寵之任性跟自私
我以為只有虛華的
台北市誇張就算了
連他教書的南部
也有著類似的狀況
前幾年
我就帶過台北市的小孩子
就已經發現
有些小孩被父母寵到太早熟
甚至已經學會用市儈和勢力的角度
來看身邊的大人
你能想像
一個三、四年級的小妹妹
用著童稚又有點瞧不起的聲音跟我描述:
因為她媽媽是總經理
來她家的阿姨
職位都比她媽低
所以對她都很好
其中也有學生
還問我存款有多少

然後跟我炫耀她的存款已經破十萬
(其實她才國小六年級)
手上拿的是最新的nokia手機
還問我是哪家手機

一整個無言
不可否認
台北市的父母
比起其他縣市的父母
相較下是充滿著
高學歷和富有的人
但家庭教育卻大大出了問題
大學的時候
由於我是參加服務性社團
其中一組是帶天母某間國小的小孩
教他們一些課外活動
據學妹們跟我說
有些小孩的家境其實都還不錯
父母都開高檔車載他們參加活動
父母也可能都是高學歷畢業
當他們去教的時候
曾遇到幾個小朋友
用著瞧不起的口吻說:
你是唸私立大學的唷
我爸爸是唸什麼國立xx大學畢業的耶..

我真是感到一整個不可思議
這些小孩才國小耶
他們判斷一個人的價值
卻已經在於用學歷和職位和賺得薪水多少
而失去那種純真的樣子
說真的
以後我生小孩
我絕對不會想要我的孩子
變成這副醜陋的德性
有著天使般的面孔沒錯
但是心已經變成醜陋了
以後要變可以變
但絕對不是在國小
這個應該有著稚氣的時候
不該被城市的虛榮
和勢力眼而變得一點也不可愛
我帶小朋友的時候
就是希望他們能回到該有的天真
而有次我到天母那間幫忙
當折汽球的教學老師
很慶幸有讓他們至少回復該有的天真
我是教折貴賓狗和花唷

還好這些小鬼沒給本姑娘擺大小眼的
至少個個都有點小崇拜和尊敬我
( 原來會折汽球的就是小孩的偶像

好像又扯遠了
重點還是沒說到南部的狀況
其實南北
狀況都差不多
父母寵愛小孩到一個極限
現在連南部都不能體罰
(其實我一直覺得
打手掌心的體罰應該留著
因為我是被打大的
哈哈)
CASE 1:
他說現在的學生
幾乎人手一隻mp3、手機和DC
(這只是台南鄉下的某間國中而已)
學校採行的策略是
可以帶手機上學
但如果學生上課玩手機
手機就沒收
再請家長領回
順便跟家長講小孩在學校的狀況
結果很多家長的反應
就是:
我上班很忙
沒空去領啦
直接還給我小孩就好了

如果學校的政策
父母都不願意配合
那這樣的政策和規定不就形同虛設
反正學生都吃定學校了
知道學校老師只得聽父母的話
CASE 2:
老師上課唸了學生
學生聽了一怒之下
就出手打老師
雖然我覺得那位老師
說話是有些過份了點
請父母來學校聊了之後
隔天母親就來學校
臭罵那個老師一頓:
我小孩說是你先罵他
他才動手打你的
你憑什麼罵我小孩
以後我的小孩不歸你管

雖然那樣罵學生是不太對
但父母也太寵小孩了
竟然歪理變正理
難道被罵就該動手
不準學校體罰
但對於自己的小孩
卻又回歸到用拳頭說道理的天下?
EQ是拿來幹麻的
連罵都忍受不住
以後遇到什麼挫折
怎麼辦?
罪犯不就是這樣出來的
父母是能幫他們擋一輩子嗎?
抗壓性這麼低
那是要怎麼當未來的主人翁
以後當兵被長官罵?
以後出社會被老闆罵?
CASE 3:
某位同事
把兩個小孩都送到台北唸書
也為了兩個小孩
買間房子在台北縣
然後他真的是當孝子
"很孝順孩子"
每個禮拜都會從南部上台北看小孩
後來其中一個小孩
(唸高中而已)
嫌台北縣的房子太遠
要他爸再買一間台北市的房子給她

當父母對兒女的好
都被當成一種理所當然
而不知惜福的時候
我真的覺得很可悲
該說她父親可憐嗎?
我不覺得
我覺得很多事都是咎由自取的
父母當然可以寵小孩
但是這其中是要拿捏的
當你寵壞了小孩
這就出了很大的問題
當每個人都是父母的金枝玉葉
當每個人都是小公主、小王子
當每個人自我意識過高
聽不見別人的話
從小就這樣的予取予求
而不知珍惜
她父親也不是什麼有錢人家
只不過是公務員而已
我幾乎可以預見這樣的孩子
未來的人生會怎樣
愛情路會怎麼走
那位父親還跟南部的同事說:
跟台北市的父母親比
他不算寵小孩
(真的很想說屁啦!
我也是台北市小孩
身邊的同學朋友
也很少父母是這樣去寵小孩的)
當大家都不斷從外地往台北市鑽的時候
卻很少人
仍存著純樸的本質
從以前到現在聽到太多朋友或同學、學弟妹說
台北人就是
穿名牌 開名車 吃貴餐廳 幾乎都有錢人
真的是狗屁不通
這跟大陸人
說台灣人都很有錢的觀念
根本沒啥兩樣

也請看看現在
有多少台北的年輕人
外表打扮的光鮮亮麗
但是心靈是多麼的乾旱
真正自己賺錢的存款有多少
信用卡的負債是多少
多少台北市的父母
都還在付高額的房貸
或到處租房子的
有多少人是買得起車
卻連停車位都買不起的
對
很多人穿名牌
但穿不出那個味道
雖然贏得了穿名牌的虛榮
也不過是被名牌戴著的狗
而不是由自己去穿出自己的名牌
但他們的存窾可能寥寥無幾
信用卡負債到每個月都還在繳
說穿了
也只不過是個漂亮的空殼子罷了
吸引著也只注重漂亮殼子的人
我聽過很多人
每個月賺多
但也花多
真正的存款都沒有多少
台北市生活大不易
也要看多少人為錢擠破頭
去搶職位、爭薪水
其實我身邊很多台北市小孩
反而都是過得很純樸
反倒是外地的小孩
怕自己不像台北市人
不斷的追求名牌和打扮
有些人
從較純樸的外地
上台北唸書、工作
一進到花花綠綠的都市裡
卻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把該吸收、不該吸收的
都通通吸進來
開始學抽煙、酗酒、去夜店把妹或釣凱子、一夜情、不愛惜自己的身體、不斷追求名牌與虛榮...等
然後還自以為是個台北人
有時看了都有點心寒
父母花這麼多錢
是為了讓你們這樣沉淪嗎?
身邊有朋友父母身價上億
或是家境還不錯的朋友
但他們的家庭教育
卻不如此教小孩
也不是事事用錢來衡量事物
他們也會穿2、300元的衣服外出
但是他們會因此感到羞恥或丟臉?
或是非名牌不可
並沒有
說句難聽點的
真正的有錢人
有些根本也不會在乎
別人或自己身上穿得是不是非名牌不可
他們的父母
也不是讓他們予取予求
也鍛鍊他們自己去遭受挫折
子女有錯就說
不會只偏袒自己的兒女
請看這些良好的例子好嗎?
或許你認識過有些人
身上沒戴名牌
走在路上就開始覺得不自在
好像只能用身上死的名牌
來襯托出自己的價值
真的很可悲
剛好這跟昨晚上課
老師說的東西又類似
現代的人都習慣用身份、地位背景去認識一個人
而學不會用感官去認識一個人
當你除去高學歷、顯赫的背景、不錯的工作和薪水、身上的名牌
請問問自己
你覺得有哪一點是吸引人的
個性?知識?脾氣?才華?氣質?
你的腦袋有多吸引人?
讓人多想親近?
談話內容有多風趣?
當父母用這種堆錢的方式
寵出來的兒女
只能用這些世俗的東西吸引人時
或許有一天他們會失去這些東西
而朋友也一樣會消失
甚至連兒女都不再孝順他們
只懂得從父母身上接受
而不懂得真正去付出
這些小孩的抗壓性能有多強?
我不覺得
我想到好幾年前的例子
內湖某間百貨公司的孩子
他一輩子一帆風順
家裡有錢、書唸的不錯
沒經歷過什麼挫折
都有家裡替他擋
但就只因為一次投資失敗
受不了失敗的刺激
就帶著全家大小命喪黃泉
如果他曾早年遇到挫折
歷經那樣的過程
或許就能停止這樣的悲劇
美式教育
也是寵小孩的
但他們讓小孩
從小就去打工
是因為家裡經濟不好嗎?
並不是
而是要他們從小
就培養獨立和受挫的能力
我也不希望將來我的孩子
只能用那些背景來教到朋友
說著自己的媽媽
是國立XX大學碩士畢業的
雖然還有可能再唸個博士之類的

爺爺是什麼國立XX大學碩士畢業的
職位是什麼
我希望
讓我的孩子
心靈是豐富的
而不是被虛華給矇敝
生活是自信的
是因為父母給的愛
和自己的才能而自信
獨立
不自以為是
有認錯的勇氣
謙虛
我會給她該給的
但絕對不是濫給
在城市住久了
有錢人也看多了
看來看去不就這樣
當自己有能力去買昂貴的東西
來犒賞自己
我覺得是件不為過的事
但現在卻有很多人
明明沒賺那麼多錢
卻老愛用名牌裝飾自己
卡奴那麼多
很多都是沒辦法克制虛榮感和慾望
我實在不覺得
該由社會去負擔這些社會成本
或是子女卡債由父母償還
好像成為卡奴變成理所當然
銀行還得為這些人降低利息、提高福利
當初沒那個本事卻還一直刷卡的是誰?
先享受後付款的是誰?
一堆欠卡債的可以理直氣壯
我想這世界真的病了
也被媒體搞到本末倒置
是該怪銀行創造這便利的信用卡?
還是該怪不懂得克制慾望的卡奴?
我也看過有朋友
只為了買名牌而跟身邊朋友借錢
我記得多年前也看過一則新聞
一個兒子到了三十幾歲
頂著碩士還博士的學歷
還在靠家裡的父母養
沒有工作
最後這個兒子
竟然還埋怨他父母
都是他父母從小就對他太好
才讓他沒有工作能力
失去社會的競爭力
很可悲
這就是台語所說的
”做到流汗,嫌到流口水”
雖然是寫論文的緊要關頭
經過昨天跟朋友的聊天
還是很想寫下這一篇
我只是很想說
父母可以寵孩子
但不該寵壞孩子
或許有些會說
反正家裡有錢
要這樣寵又怎樣
其實說穿了
有沒有錢都能這樣寵
現在有多少父母為子女背債的例子
實在不下少數
我只能說
當這樣的付出
最後得到的
絕對不會是自己想要的
這些金錢
在兒女眼裡不過就是理所當然的
工作不想做就換
想說反正有家裡養
很長的碎碎唸心得